2)第114章 殿试开启(五更~祝大家新年快…_万历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门。千万不要走中间的三个门洞。尤其是中间的正门,走错了是要杀头的……

  “哪里有第三个门洞?我怎么没看见。”有人小声询问道。

  “紫禁城里当然有,这里是皇庄,所以是模拟场地,但必要的话还是得强调一次的。”官员好心的解释道。

  “多谢大人。”

  因为那是皇帝出入专用的,皇后也只有大婚那天才能走一次。

  “哦对了。”礼部官员见考生们有点懵,便激励他们道:“再有且只有——等殿试结束,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三鼎甲出宫时,也可以从此门离开!当然是真的紫禁城中,而不是现在这个临时考场。”

  此言一出,果然效果绝佳。

  秀才们一下都两眼放光,垂涎起那天下仅数人可享的殊荣来。

  本次考试除去了那些花里胡哨,只专注于为国家选拔人才,所有人都摩拳擦掌准备放手一搏。

  ……

  辰时一到,皇庄内传来悠扬的鼓乐之声。

  第一考场内。

  九位大儒身着青色祥云袍,与穿着的绯袍高官的张居正等高官们静坐着,合榜后前三十名,也在第一考场接受大家的监督。

  三十人考生,三十四人监考,可以完成一对一盯防。

  听到音乐后,吕调阳起身收集其所有人的考题放在一个盒子里,打乱顺序后,送到了孔廉面前。

  这是一个用琉璃打造的透明盒子,所有人都能清楚的看到孔廉的动作。

  第一题【圣教化,君国政。明德之君,知固本重农。治兵修备。】

  第二题【周唐外重内轻,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。】

  第三题【古之理财,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。】

  这篇题目后面就是围绕前面发问,圣人负责教化,而国君负责政务,真正的国君应该首重农事与军务,那么作为一国读书人,应该如何为国君献策。

  看到此题,李大儒会心一笑,众人明白,是他的题被抽中了。

  第二个乐的是孔廉。

  第三个乐的是张居正。

  三道题,将决定大明历史上唯一一次‘特殊科举’的最终结果!

  第一题。

  朱翊钧没有立刻作答,而是先思索这农事与军务的关系,因为这种题叫“双问”。

  这段时间里,监正收集了能找到近年所有双问类策论题目,共三十二题,然后找出这些题目的范文,共一百七十篇,然后反复阅读优秀策论和差等策论,对比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,再寻找优秀策论之间的相同之处,讲解给朱翊钧等人,这就是教育资源的参差。

  经过讲解,朱翊钧等人双问策论的要点在于“关联”“并重”和“统一”,而明白了这个观点,再对照那些范文,发现凡是这三点能写好的,大都是甲等,而写好两点的,至少是乙等,那些差等策论除了答非所问的,大都是没把握好两点。

  朱翊钧明白坐在这里的考生,对于这个问题肯定是十拿九稳的。

  这第一道题是无法拉开名次的。

  朱翊钧思绪纷飞,把自己学到的经验用在这道策论题目上。

  “所以,真正的甲等双问好文,不仅要有‘联系’‘并重’和‘统一’,必须还要有‘纽带’!这就是方向,而具体如何献策农事和军务,则是道路。若要得甲等,两者缺一不可!”

  朱翊钧上辈子可是霉国留学生,生活在一个飞速成长的社会,学习在一个高度发达社会的经验,自然知道什么是一个万能的纽带。

  在想好纽带后,朱翊钧就根据大明的现状分析,然后思索对策。

  一刻钟后,朱翊钧提笔,在开头就直指统一,回答:“无农不稳,无军不固,无商不富。农者……”

  监考的李大儒就站在朱翊钧身边,仅仅看了前十二个字,目光一闪。

  策论最忌讳跑题偏题,明明是农事与军务,却加一个地位不如两者的商,写好了则罢,写不好恐怕直接丁等。

  不过他没有轻易下结论,而是继续看下去,关于商业税,他想看看陛下到底如何结合到大明的实际情况当中来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fq44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